近日,蘇州一位副局長體驗外賣騎手生活并寫下4000多字“外賣日記”,引發社會熱議,其背后反映了社會對靈活就業者待遇與保障的關注。在今年全國兩會上,不少代表委員就靈活就業人員的社保問題帶來了相關建議和提案。日前,多個外賣平臺宣布為專職騎手以及穩定兼職騎手繳納社保。行業迎來可喜變化之余,也應關注到以外賣騎手、網約車司機為代表的靈活就業人員的特殊性,“一刀切”為他們建立統一的勞動關系和參加職工社會保險并非最合適的做法。
隨著平臺經濟的蓬勃發展,我國靈活就業群體超2億人。如何為這一群體建立起切實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,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民生問題。長遠來看,企業開始爭相為騎手繳納社保,結果必定是多方受益。對騎手來說,繳納社保有利于他們更加便利地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務和家庭保障;對企業而言,為騎手繳納社保有利于平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口碑;對于整個行業而言,社保的普及能夠提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對職業的認同感,有利于行業的長遠良性發展。
但不容忽視的是,為數以百萬計的騎手統一繳納社保并不現實。作為靈活就業者,外賣騎手本身具有高流動性,難以保證持續繳納社保,補繳甚至是換地區繳納又會耗費更多的時間成本。同時,外賣配送行業有分包、眾包多種用工方式,其工作的連續性與穩定性并不統一。此前多平臺宣布為騎手繳納社保后,就有不少兼職騎手表示這樣做只會讓自己收入變少,并不支持。
筆者認為,針對靈活就業者,需要有更靈活的保障機制。比如,許多外賣騎手可能不需要長期險種,反而更需要與其“職業病”、交通風險和工作強度相適配的工傷保險方案,但由于缺少穩定的勞動關系,他們又難以像傳統職工一樣享受工傷保險保障。此外,還應重視靈活就業者所在行業的特殊性,關注部分“算法”對騎手收入、工時的隱性侵害,精準保障打工者權益。總的來說,要從實際情況出發,從靈活就業者實際需要出發,為其提供合適、有效的保障。